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标题: 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 [打印本页]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3:25
标题: 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4-12-28 23:17 编辑

练真正太极拳是练內勁功力!

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麽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裏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

------------------------------
传统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的区别 汤鸿鑫著【视频】
我练太极拳多年, 很注重研习太极拳, 及内家拳健身养生的核心。
一位Ottawa的拳友向我推荐下面视频:

、传统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的区别 汤鸿鑫著
我感觉他解释得挺直观。 转载如下: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3:25

传统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的区别 汤鸿鑫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tfYUlUDSReTXM5FV9LE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5:30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4-12-28 23:24 编辑

《改变思维,改变习惯,改变生活方式,成就太极功夫》文中精辟要点

不改变太极拳是拳术的思想,就永远无法明白太极拳应该怎么练。
站桩或静坐是不错,但如果没有内气的觉悟,就无疑是在枯练。
正确的呼吸,可以体会到身心的放松,这是功夫能否练成的关键。
心气越是沉着,人就会越是宁静,各种舒服的感觉就会自动出现。感觉越是舒服,人就会越是宁静。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5:34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4-12-25 15:38 编辑

《太极拳的基础内功,跟武术没有丝毫关系》文中要点
看看先贤的拳论: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谁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腰为纛,气如轮”
“身法八要:涵胸,拔背;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

-------------
  屙风:小吧主---   太极拳的经典拳论里面,有很大部分的内容,不是讲武术技击的,而是阐述太极拳的内功的。


学太极拳,最讲究“入门”,入门三年桩!为什么?先练成基础功夫——内功。
什么是太极拳的基础内功?上面那些都是!最简单说,就是「气遍身躯不稍滞」“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
太极拳的内功,其实就是气功,动气功,导引术!
跟武术、技击毫无瓜葛!
但是,练成了这个基本功,可以用之于技击,其法独一无二,拳打人不知!
没有这个基本功,无论冠以什么名头的“太极拳”套路、推手、散手、技击。。。。都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所以,学真太极拳,先练基本功。入门之前,不要想技击、武功,不要练习任何跟武术有关的技术,那样只会误导,毫无益处!
凡是一上手就叫套路讲攻防练推手散手的师父,教的都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功夫可以有,不是太极拳的功夫。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5:36

太极拳独有的、无与伦比的养生功能,不是基于它的武功,而是基于它的基础内功——没有任何武术技击因素的导引气功。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5 15:36

“神松意领顶头悬,柱舌坠脊胸内涵;沉肩坠肘坐手腕,舒指松腰气拢圆;松胯注意垂尾闾,屈膝里裹裆调圆;脚扑平站涌泉空,垂帘意守下丹田。默守长空气悠然。 ”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8 21:07

体操化倾向
太极拳在普及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体操化的倾向。不少人把太极拳看得过于简单,他们只满足于太极拳的动作形态,不重视意气运动。有人把太极拳的这种练法戏称为“太极操”。太极操的动作,虽然也可以将做得很“到位”,符合规范,甚至表现得优美、好看,但练拳不练意,功夫只在形体动作上,舒展肢体,活动筋骨,形体和力量的锻炼,缺乏意气和心神的修炼,其健身养生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不可能有如真正太极拳的应有的疗疾健身、修性养心功效。
其实,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下,将太极拳练成花架子、太极操、太极舞外,还有偏于表演比赛,争名夺利,技击功夫,争强斗狠。偏于形体力量,忽视修身养性,也是太极拳偏离身心兼修的太极养生之道的异化倾向。
真正太极拳的练法
真正太极拳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体力量和精神意识同时锻炼,练气练神,“身心兼修”,才是“性命双修”的太极养生之道。
只有纠正体操化倾向,以太极拳的功法,练真正的太极拳,才能练得功夫,练得功效,“……延年益寿,而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张三丰语]

身心兼修练太极拳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身心兼修。所谓“身心兼修”,就是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精神意气。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顺遂。所以,练太极拳可舒展筋骨,使人体各部合理发展,健美体魄,陶冶情操。
太极拳的内在意气,要求练拳时架式动作形态全由心意指挥,用 意不用力,动作舒展柔和,无剧烈运动。 所以,练太极拳是非消耗性运动,可以在舒展筋骨的同时,促使气血流通,达到行气通经、调和气血、治病健身的功效。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只有这样才能练成太极内劲,达到提高技击水平的目的。
太极拳的身心兼修,既可以健康身体,还可以修养精神。意气精神的全面锻炼,能修养智慧、启迪悟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功效。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8 23:11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4-12-28 23:18 编辑

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皋,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4-12-28 23:15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4-12-28 23:19 编辑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ào] 耋[dié]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16 22:19
张三丰祖师之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中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 、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註云:此系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16 22:20
十三势行功心解 - 王宗岳 (疑:张三丰作。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5430c0100xk83.html

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著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畜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始能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以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1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16 22:23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16 22:24 编辑

张三丰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原载《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73至75页。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16 22:26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25 11:00 编辑

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1.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 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 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 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 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9. 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 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16 22:30
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旨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 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拳练,无论老少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 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 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1-22 20:32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1-25 11:05 编辑

练拳两年了,比较一下太极明和小云老师对我最帮助的话
http://tieba.baidu.com/p/2627370708

练拳两年了,我从一个完不不懂太极的小女生,变成了朋友们眼里的太极高手,可能你们都不相信,一个月前,我还用太极与我们这里武校的两个男生较量过,结果我大获全胜,基本都是一招放翻。不过我离高手这两个字还差很远,只是对手太菜了。呵呵。
现在练拳遇到了新的问题,所以又来请教各位老师。现在,我把两年来,对我帮助最大的两位老师,以及他们对我帮助最大的话总结一下。要注意的是,这些话都不是原话,也是经过我的理解翻译出来的话,供各位老师批点和各位拳友参考。

一、关于站桩:
太极明老师:站桩重在自然,要站出东西,站桩要心静,心静了才能摸到东西,有了东西,内气触动,则自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能够在站桩中自然做到这些,站桩才能出功夫,正确的站桩几个月就能出功夫,不正确的站桩,时间长了也能出功夫,只是需要的时间就很长了。
太极小云老师:站桩,不在于能站多久,不在于姿势的高低,关键在于一个“静”字,站桩首先要求入静,站到虚静的程度,何为虚静?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只有入静了,才能明白什么是静极生动,念心不起了,不想事情,感觉无形无象,无内无外了,体内的气感就开始不断出现,先是沉于脚底,或沉于丹田,最后游走全身。体内气感产生,是为静极生动,内气流动全身,意到而气到,是为以气运身。

二、关于运劲如抽丝:
太极明老师:运劲如抽丝,抽的是什么?抽的其实是气,气是真这存在的,方法正确,几要几秒就可以感到气的存在。气绵绵若存,若隐若现,行气时就感觉象抽丝一样。如果用了力,没有放松,气就运不畅,不能随心时而动,那就是把丝抽断了,
太极小云老师:运劲如抽丝,实际就是运气如抽丝,杨式太极首重顺逆抽丝,由手指到脚底为逆抽,由脚底到手指为顺抽。一顺一逆,可以演化出十二抽丝,无论抽丝劲变化如何复杂,最核心的就是一顺一逆。每式一前半部分为开,为逆抽,后半部分为合为顺抽。就在脚底和手掌间互换终站和起点,练时只需要注意气产生于起点,然后直接到达终点就行了,不要管气是如何到达的,只管结果,不管过程。

三、关于用意不用力:
太极明老师:用意不用力不是绝对的一点都不用,不可能有完全不用力的情况,人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会用到力,但是如果有气,就有有内劲,气就是内劲,在有太极内劲的情况下,只需要用意着于接触点,意到而气到,气能产生很大的力,只需要用气棚住对方,拧裹翻钻变化一下动作吞化对方,再加一点点力,就可以把对方发放出去了,发放人其实很简单
太极小云老师:劲是由气感运行产生的,练杨式太极,必须松掉一切的力,那些你能感觉到的力,全是僵力,不是内劲修太极核心是放松,放松的核心是练气和养气,要松到什么程度,不但力不能去想,连劲而不能去想,要把心里想象的有形的那些所谓的劲全松掉,松到如同站桩入静般无内无外,无形无象的程度。此时,每当归静,气感自生,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意到那里,气就到那里,意到气到则有劲,劲自然也到了。

三、关于在意不在气:
太极明老师:练拳时,只要心能静下来,随时感觉得到气的存在的就行了,气是自然存在的,能不能感觉到气,重点不在气在,而是在松上如果心思放在气上,身体会紧,一紧反而找不到气。练拳时,不要想着气,也是要随时放松自已,最好松到全身每个毛孔都张开,好象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一样只要松开了,松彻底了,心意不在气,而气随时都能感觉到,就能做到练拳气感不断

太极小云老师:练拳时,心神务必随专注一方,但是不能关注气感,而是要关注意。如果关注气感,则不仅气感运行不畅,连动作都会出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在意不在气,这个意是什么样的意?古人说:“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无意。”就个意,就是站桩、静坐,站或坐到入静时,无内无外,无物无象,一切虚灵的那个意,是空灵的意,虚静的意,而不是理性的意,实在的意。这个意到那里,那里就要放松到透空,一旦放松到透空的感觉,气就会自然而然跟着空灵之意走。这就是意到气到。口决:神如明灯,不断照射;气如浮云,不断移动。神照到那里,气就自然移到那里。只需要管气移到位就行了,不要去管气是如何移到的。

四、关于发劲:
太极明老师:练太极不要老想着发劲,功夫不到位,发的是僵力。练太极的核心就是养气和练气,内气增多了,劲也就用了,内气越多,劲就越强。功夫到位了,只想以意行气心为主,意到气到,以气运身而顺遂,劲就自然发出来了,气有多强,劲有多大。无论动作快慢,如要气到气到都有劲。当你放放松,打拳时感到支撑八面时,就有整劲了。

太极小云老师:发劲与气感是否通出有关,与动作快慢无关,无论快慢均有劲。练习发劲,有渐法和顿法两种方式。所谓渐法,就是从僵劲、僵柔劲、轻灵劲、虚无劲一步一步的来,一阶段一阶段的练,随着松静和透空的程度不同,发的劲出不一样。所谓顿法,就是真接锁定虚无劲来练习,必须练到全身透空,松空周身都好似空气般不存以后,才能发出虚无劲。发虚无劲时,不仅周身虚空到不存在一般,连劲都不要去想,力就更不能想,最好把意都虚无掉,好象全身就只有手指,没有劲,没有力,没有气,心神专注于发劲部位,直接把发劲部位在无力、无气、无劲、无全身的情况下伸出去就行了,身内浩然正气自然会跟上。发劲部位无论是手还是脚,此时只心神一动,即会弹性而出,这样发出的劲是最有杀伤力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打。

五、关于打坐:
太极明老师:打坐是最有利于养气的,练太极不打坐,就很难出真功夫。打坐关健是入静,入静很难,到时间长了,功夫深了,就可以很快入静。入静后,会有无比高大,顶天立天的感觉,或者身体已经不存在,融入宇宙天地的感觉。此时,外呼吸会变弱,最后会弱到自已都感觉不到自已的呼吸,进入胎息状。到了这个程度,气就会不为涌出,刚开始为热流,到最后为在身内翻涌,然后通小周天、大周天,结成内丹,内丹结的越好,内劲就越大。

太极小云老师:古人说“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相间”,不会静坐,就永远不懂这话的意思。练太极,不提倡一开始就站桩和打坐,实际上站桩和打坐的核心要求都是入静,而初学者是很难静下来的,不能入静,站桩和打坐就起不到效果想要快速入静,需要一定的火候,这个火候要在动中求,也就是从打拳中求,每天打数次拳,如果慢慢的能够在打拳中做到动中静,火候就到了,火候到了的时候,打着拳就突然想静坐,一坐下去就会很快入静。所谓静极生动,就是外形和意识的活动静到极至时,人体的内部则开始风起云涌,气血开始涌动,此时神抱住气,意系住息,于丹田中悠扬宛转,聚而不散,可以感到明显的气感,伴随身体和局部体温升高,最后丹田火炙,两肾汤煎,小周天的路径就畅通了。


作者: 火手探官    时间: 2015-2-2 10:07
老罗自己就顶了 14楼?  那我做第一个观众吧。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2-2 21:14
火手探官 发表于 2015-2-2 10:07
老罗自己就顶了 14楼?  那我做第一个观众吧。

哈哈。谢谢了。
作者: GoldenRiver    时间: 2015-2-10 15:23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2-13 13:48
GoldenRiver 发表于 2015-2-10 15:23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形意拳经 与太极拳经典 有相同的根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5-4 15:28
本帖最后由 gluo88 于 2015-5-4 15:35 编辑

from    at http://tieba.baidu.com/p/3697419754

张三丰太极拳论把太极拳的完整练法都公开了,你只看后人的解释有什么用,后人的解释必须是在自身锻炼得出体悟后方才对你或许有用。而在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从字面上去解释,这怎么解释得通呢?怎么可能对你有用呢?
太极拳的练法很简单,那就是“气宜鼓荡”。内气鼓荡的过程就是敛气入骨的过程。能够内气鼓荡了,就能够神宜内敛,能够神宜内敛了,自然就能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的所谓用意,其实就是指全神贯注于气宜鼓荡的感觉上,而不是什么用思想去指导意识
十三势行功心解只是在解释太极拳应该怎么练,但是它的解释还不完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没有说明什么是气宜鼓荡。没有说明气宜鼓荡因何而来。不过,这其实也是没法公开说明的事情,所以十三势歌诀说过入门引路须口授,口的无非就是这些。所以看一个太极拳锻炼者究竟有没有师承,只要看他对气宜鼓荡这句话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如果连什么是气宜鼓荡都不明白,那就绝对是个太极拳锻炼上的空子。



from  8L  at http://tieba.baidu.com/p/3697419754

运劲如抽丝是王宗岳在解释张三丰太极拳论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句话所做的比喻,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那个若字,即像什么什么的意思,并非指特定的方法。当你在盘拳时有了内气鼓荡的感觉,并想继续保持这种觉悟,你就只能像抽丝一样的去运动,这就是运劲如抽丝的本来意思。既然运劲如抽丝是为了保持内气鼓荡的一种形象比喻,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说法就没必要去较真了。
气宜鼓荡的目的是为了敛气入骨,这是练太极拳锻炼的根本方法,运劲如抽丝是解释锻炼内气鼓荡而做的比喻,那么所谓的运劲如抽丝也就是为了在盘拳时能敛气入骨。

作者: gluo88    时间: 2015-8-13 22:14
跟杨振铎老师学太极——杨氏太极拳拳理要点拾萃
http://tieba.baidu.com/p/3071771161

作者简介: 王白玄,男,1952年4月生,从小酷爱武术,特别对太极拳情有独钟。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多老师。并于2002年,纳入入室弟子。现为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武术六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太极拳已风靡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运动时尚。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

我是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的,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老师。20多年来,跟随杨振铎老师,耳濡目染,并在严格有序的训导和启迪下,逐渐体会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精义,领悟到了太极拳的个种旨趣,并坚持不懈,体用兼修,受益匪浅,永怀感激之情。

杨振铎老师授拳以家传为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脚不合度,手不到位,立即纠正,一招一式反复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他常说:“太极拳这门艺术,不仅需要自己有很好的悟性,还要得到明师的口授相传。现在,社会上练拳的很多,可是由于许多人没有明师的指点,练拳不得法。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自己还要勤学苦练,既要做到心知,又要做到身知。所以要身体力行的长时间的磨练,按照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去练,才能出功夫。”并在授拳时经常运用形象思维,精辟独到的比喻诠释拳架,形成他独特的授拳风格。如做掤势,臂形要求呈“四分之一圆”,使拳势圆满浑厚;如太极剑燕子抄水式,模仿小燕子擦着水面向上而去的轻盈而优美的动作。并结合剑法,先着意于剑的前里刃,后着意于剑尖,使动作既舒展又大气,形神并茂。
杨氏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要练好,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现根据杨振铎老师平时授拳的一些拳理要点融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学拳所悟,以期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

要点一:二十字口诀,“抻空拽连带”“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该口诀从字面上讲是对上肢而言,然杨振铎老师讲得清楚,由此活动达到了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实现了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等要领的内在联系及相互配合。由此而产生的动感达到的整体感及“抻,空,拽,连”引发的劲感,都是习练者认真领悟,修炼之要领。

抻出肘尖:是肘尖向自己腰胯的侧下方抻出。即在做拳势之时,两臂的上下相合,左右运作之时,肘尖向前或左右拉开的张展运动。而抻肘,才能有架势、有精神,才能腋下虚圆,意气才能开。其幅度:一是肘膝上下相对;二是肘意垂向腰圈(汪永泉传:内气催动向外形成直径80公分的腰气圈)。做到内外相合,以腰带肘,演练拳架,使之自然形成躯干与上肢动作的协调一致与默契配合。这里一定要注意“沉肩垂肘”,绝不能扬肘翘肘,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因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谚云:“肘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全身松。”

空出胳肢窝:上述抻出肘尖目的是空出胳肢窝,使之肘臂运作顺畅无滞。其胳肢窝空出究竟有多大,杨振铎老师常提醒我们“练拳时要求两个胳肢窝都夹个供养(供养:是河北省地方供神的一种馒头),这种做法是在虚腋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对立统一之中的奇妙腾虚劲势(因为夹紧了扁,夹松了掉)。主要锻炼使其留有灵活变转的余地,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耸肩夹臂,就连单鞭和蹬脚之双臂前后分开也要有这种劲势。

肘尖拽膀尖:是在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的同时,肩头要松开微向前合,这样肘尖的下垂与肩的松沉,形成一个整体,可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使小臂达到绵里裹铁极沉重的感觉)。重在意念上的沉意和肩关节肘关节的松开,手臂才不僵滞。动作以肘领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之意境。

连手腕带手指:与肘尖拽膀尖是一个整体,即肩不松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盘架时尺骨处随势沉住,坐腕立掌,手指微曲舒展,做到手指非并也非撑,非曲也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尤其须气注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做到不强硬不软塌,而是灵活又有韧性的。杨师指导练拳,见手指则可知全身放松及刚柔情况。只沉肩、垂肘、坐腕,而不舒指,欲求全身完整,也不可得。

此二十字口诀,关键在于“空出胳肢窝”。只要掌握好虚腋的尺度,达到所谓“肘不离肋、肘不贴肋”。使每一势之动作,“身形顺我自伸舒”,练习之久,形成自然习惯,最后达到杨振铎老师之拳架,从内气到外形的空灵之感、浑厚之势。

要点二:脚踏给重心,腰带走三势

脚踏给重心:是指在做每式出步之时,必先脚跟先着地,此时由脚跟着地到踏平脚板过程中,腰胯重心略前移,带动脚板徐徐踏平,使涌泉贴地,形成“迈步如猫行”之态。杨振铎老师说:“举步要轻,动步要稳,落步要准,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腰带走三势:即腰带一腿两手同时运行之态势。即杨老师经常讲的“三三制”。如左搂膝拗步,当迈出左脚,脚跟着地踏平脚板的同时,腰带动身体向前稍移重心,同时腰往左转,带动左手向前往下搂在两腿中间,肘膝相对,同时右手回曲至右肩前,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曲与踏脚,形成“三三制”(此时是从西南角往左往前走了90度)。继续腰转45度,带动左手继续楼膝,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手顺势由侧面转体到正面,向前按掌推出,随即向前弓出右膝,形成腰带“三三制”之态势(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按与弓膝)。再如左打虎势,分解一,在脚跟着地踏平时,重心前移,脚掌踏平,两臂(捋状)随腰向左转体,左臂由右往左稍快展开,掌心向下。右臂由右往下,稍慢展开,形成欲前合之势。分解二,右膝随腰胯前送弓出,同时左臂继续环绕往上逐渐握拳至额头前上方,拳眼向下拳心向外,右手也逐渐横曲臂握拳至腹前,拳眼朝上拳心向里,两拳眼上下相对,面向正北,两眼正前平视,形成左打虎之定势。整个行拳过程走的都是“三三制”。注意两点,一、不能形成棱角断续,要绵绵不断,上下相随。二、要掌握好时间差,即往上走的手和往前走的手要比往下往后走的手稍快一点,做到心中有数、协调有序、表里合一。

要点三:臂掤四分圆,捋状势不变

所谓臂掤四分圆,即杨振铎老师在教授右掤臂时形象的讲,掤臂就像一个圆周的四分之一圆周(而这一臂形在整个套路中基本一致,包括按掌臂、搂膝臂、白鹤亮翅臂、云手臂、左右蹬分脚臂等,弧度一样),其要领是沉肩垂肘,肘略低于腕。臂掤四分之一圆既符合太极拳是圆运动,又有劲圆沉稳,使拳架丰满有气势。杨师说:“劲以曲蓄而有余,臂不能直挺挺的”。

所谓捋状势不变,是指捋的姿势在套路之过渡动作中,不断出现。如搂膝拗步的过渡到下一个搂膝拗步前的合势;打虎势的过渡合势;搬拦捶的过渡合势;玉女穿梭后坐身两臂下沉之合势;十字腿到指裆锤握拳之前的合势,左右分脚前的合势,弯弓射虎到搬拦锤之前的合势等等。而捋状之合势,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圆形,又有两臂撑开如捧圆盘,形成里撑外抱(要体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牵引)之势,而且前手与后手之距离就是对方肘与腕的距离。所谓位置就是功夫。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做到“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给人一种宽大舒展,丰满浑厚和气势腾然美的感受,技击上又不负“采挒肘靠”之应用。

要点四:公转带自转,逢转必松沉

我们知道,太极拳腰为第一主宰,练传统杨氏太极拳以练腰为主。杨振铎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行拳走架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并把腰带动手足之动势比喻为“公转与自转”。即腰为公转,决定手臂的方向;而手掌的转动喻为自转,决定其手心向下向上、向里向前之变动。比如揽雀尾右掤式变捋的过程,是靠腰部的向右转动带上两臂两手到西北角(右前方45度处),而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里五指指向右小臂肘腕之间形成捋状,则全凭手肘自转而成。以及云手左右变化,单鞭出左掌等式演练,一样之道理。以此达到盘架圆转以腰为轴,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车轮,而非四肢之自动。在腰左旋右转之时,应以腰带肘运转,身内身外协调一致并速度均匀地运转。在手臂自转时做到沉肩垂肘,腕关节尺骨处随势下沉坐腕立掌,使之轻灵沉着不漂浮。总之要明白腰转与手转的轨迹而达自然行拳。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逢转必松沉:是指做每一式方向变转时,腰胯要松沉,如能为自有妙处。比如搬拦捶式,当搬手往前运行往右转腰时松沉一下,继续拦手按掌往前,左脚前方踏出,脚跟先着地后,即腰往左转时要松沉一下,顺势向前弓步击锤,非常舒服,妙不可言,拳友不妨一试。逢转必松沉不只是表现在某一式动作上,而是贯穿整个套路当中。要以心行气,心意手足均要沉着。以气运身,处处要顺遂,不可有阻滞,乃能便利从心。

要点五:“三尖”相照应,“六合”不能丢

何谓“三尖”,即“手尖鼻尖足尖也”。在每次授拳之时,杨振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三尖”相对,上下相合,只有这样方能顾住元气,不跑不滞。如单鞭定势,左脚尖指向正前,屈膝成左弓步,左臂沉肘,坐腕舒指,以掌向前按出。这时的左手尖(食指)要与自己的鼻尖左脚方向一致,形成三尖相照,上下相合之势。如用一根线连接起来,便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奥妙就在此,这一点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不可向前也不可退后,如超过三尖,重心即失受制于人,故此不可不深研体会。因为“三角者,实为构成圆形之基本形体”,“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再如提手上势,坐实左腿,右足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腰带两手同时向前内合上提,双臂沉肩垂肘,左手在后与右肘窝相对,右手在前手心侧向前,上对鼻尖,下对脚尖,两掌前后照应,形成三角合力,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望习练者在涉及到三尖相对式子时(如金鸡独立、扇通背、手挥琵琶、肘底锤等),细心体会,领悟其中之奥妙。总之只有三尖相对,气机最大限度体现。这里要克服歪头、斜眼之不正确练法。

“六合”不能丢:“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之)。在盘架时,每一势都要做到“六合”,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每个姿势都必须有内气的供给,贯穿到姿势中去)。
对外三合,不能简单理解为外部活动的相互配合,而是用意念来接通有关部位。对内三合,明白神意气在内功修炼中的相互关系,使三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如做不到,决不能心之所到,身之所到,惟内外相合然后心身达到一气。做到上动下随,下动上领。不能打半截拳,只动上半身。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要点六:神意不同处,对拔又蹬撑


“神意不同处”:是指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中,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这也正是拳论所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我们一些拳友,练拳时最易犯的毛病是,顾前手不顾后手(表现在分脚、蹬脚等式子)。顾上手不顾下手,或顾左不顾右(表现在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斜飞式等式子),其眼神、方位、曲直、立掌等不到位,常常是顾此失彼,动作不能协调(包括剑指、刀掌的行架),有时后手和下手显得邋遢。所以,动作的全过程要刻刻留心、不稍疏忽。但又切记专注一面,防止有所照而有所不照。杨振铎老师也经常讲到:“运用在心”,“意识跟着走”,真正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互照应,久而久之拳架功夫自得。比如右分脚时,沉肘提膝,重心全落在左脚,则左手为虚为阳,右手为实为阴,两手平肩分开,眼神看右手所指方向,而意在左手。两手坐腕立掌,五指掌心都布满意思,右脚会自然踢出(不必要求踢得多高,气贯脚趾即可),这样站得很稳。“神意不同处”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中,眼神与意念活动的运动规律,应用到所有拳势,细心揣摩,定有裨益。
对拔又蹬撑:是对躯干和步法的要求。从腰分,上松到手,下松到脚,全身都松开,这是杨氏老谱中“对拔拉长”中的细分。

对拔,是对躯干的要求,太极拳是“理境原无尽”的哲学,每个动作都有哲理。杨振铎老师常在授拳时,让学生拉开马步,指出以腰为界,向下松腰松胯,松尾闾,沉会阴;向上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形成对拉拔长之势,使身形松沉直竖,“尾闾中正神贯顶”,而无姿势偏侧,如白鹤凉翅式、金鸡独立等式。要注意的是,对拉拔长不是肢体上硬拉拔长成为死腰,而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内劲贯穿的向下送尾闾,向上顶头悬,中间节节相对松开而相呼应,这是关键。

蹬撑则是对弓步而言。是在弓步拉开后,它的后腿是虚腿的蹬,前腿是实腿的撑。一定要掌握“蹬撑弓接,整体协调”。在练的过程中,要内劲贯穿,意识领着走,虚的这边胯要松垂,这边松垂和那边一样,就直接出去了。并保持它们中间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较顺了。前后顺了,左右顺了,就是前撑后蹬左右支撑。对于弓步注意之点:左右两胯须求平正,平送腰胯,走膝前进,前腿弓膝盖不可越过脚尖,“故腿曲垂至直为准”;后腿膝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尾闾稍收,方得中正,可使神能贯顶。做到前脚七分实,直向地下植,后脚三分活,向前有推力。

要点七:下蹲不下跪,命门要后顶

下蹲不下跪:指凡是曲腿动作都要做到下蹲不下跪。在做云手、十字手等马步或倒重心单腿坐步动作时,要求小腿垂直,膝盖不要前倾超脚尖,同时意念通过膝盖松到脚底涌泉穴。胯腹沟后松下沉,尾闾坐在脚跟上。避免我们有些拳友形成跪膝状态。其高低根据自己能力而定,不要强做自己难以达到的程度,否则关节吃力,练久了膝关节要受损害。

命门要后顶:杨氏传抄太极拳老谱之身形腰顶篇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腰顶者,即命门处向后轻轻顶平。因人体腰脊天生为弓形,只要达到腰顶—腰松—腰顶—腰松,才能化发自如,生生不已。所以在做每一拳势,要求命门后顶,这是大要。穷研无尽,为太极腰之根本。比如金鸡独立式运动枢纽全在腰顶。开始可能肢体有意识的找一命门后顶的感觉,逐渐的形成要轻轻顶平,有利于松沉直竖,中正安舒,腰可活泼泼的。身形者,全体也,腰在内身在外,腰原动身自动。身形之本在一“顺”字,顺我自然之能而伸舒,顺我自然之能而曲缩卷,顺彼来势取之,顺彼回势攻之,为太极拳之作用的体现,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要点八:百会同天接,涌泉与地通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第一要领就是虚灵顶劲,即顶劲虚灵,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也。如何达到虚灵顶劲呢?可虚虚想一下天,头皮放松,面部肌肉放松,意贯胸海,最重要是把玉枕骨竖起,可达顶头悬。要时时有百会接天的意思,辅以“尾闾中正神贯顶”,这样,经络顺了,气血也畅了,练起拳来感到很舒服。总之头部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摆动。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这一点说易做难,常常被我们忽视。

涌泉与地通:脚承载着身体重量,盘架时,脚的状态直接影响全身,所以练拳时讲究脚如同踩在棉花堆上。当脚板踩平,惟要涌泉贴地,让意气贯输到涌泉穴,与地通电而气有根。郑曼青体用歌曰:“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总无补”。但不要用力下沉,杨澄甫说过,两脚着地要轻,如同踩在水上飘着的葫芦上。

对于这两要点,郑曼青前辈有精辟的论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腺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杨振铎老师,就是这样练太极拳,不仅气魄大,而且路数正,练到了根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功夫自然会好。总之,百会对着丹田,丹田对着涌泉,身体始终保持中定。要想功夫好,中定非常重要。

要点九:呼吸任自然,虚实要分清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但太极拳前辈却很少论及(可能将此视为珍秘,不轻易传人之故吧),而现在各拳家论述也不尽相同,见诸于文字的就有:深呼吸法,快慢呼吸法,腹式呼吸发,逆式呼吸法,周天呼吸法以及自然呼吸法、拳式呼吸法等。就此点曾请教杨振铎老师,杨师说:“保持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就行了。”并进一步论述“练拳过程中呼吸怎样配合动作呢,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强。”对于上述各种呼吸法,可在拳外练习体会,在盘架时,还是遵循杨师指教,以自然呼吸为好。如把形体的开合与呼吸牵强的导致开为呼、合为吸的拳势与呼吸相杂糅,这与太极拳的放松是相悖的。如果一味的想呼吸,你会觉得越不会呼吸,屏压抑制,使胸腹部位就会憋气,心里会非常不舒服的(其实盘架过程中,我们无意间憋气的地方很多,如向前迈步时,就容易出现短暂憋气或其它拳势长出一口气等),所以我们要求呼吸要自然,与日常生活中呼吸一样,当呼则呼,当吸则吸,以舒服为宜。进而做到行拳中不知道呼吸,而后进入以气运身的阶段。要注意:太极拳本为动中求静,辅以静功之法,若呼吸由口,会舌燥喉干,这样太极拳好处则全失之。要做到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舌抵上颚,则自生津液,随时吞咽,是华池之水,养生之甘露。

虚实要分清:这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讲的很清楚:“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易为人所牵动。”又“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力过猛之谓”。而郑曼青在其“十三篇”中对手法、步法之虚实论述更精详,“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一样,是为分清”。又说:“所谓总此一虚实,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又指出:“变转为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总之,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简单。从盘架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处处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如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这是练习太极拳的真谛,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乎。

要点十:心令为要诀,松柔是灵魂

所谓心令为要诀:即“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郑曼青解释为:“心为令乃太极拳惟一之要诀。”意思是说,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又拳论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即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如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轮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故盘架之时,应使每一式动作都切实体现“意在先、身在后”。“打拳心是主”,即以心意为主,以思想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如江河之水势的一个动荡样子的行拳要诀,望拳友体验之,自有得也。

松柔是灵魂:太极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任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那就是一个“松”字。练太极拳“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下面我们看一看前辈及大师们是怎样论述“松”的功用的。

①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并对郑曼青说,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说: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②李雅轩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松,并且要松的很松,完全以意识鼓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力。如这样的练法,走出劲来,味道才厚,如不是这样,就做不出太极拳的味来。”并又讲述:“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你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的很咧。”③王新午说:“太极者,内功也,其旨在引劲导气,故其体也主柔,其动也主缓。柔则劲不滞,缓则气可均。发于内而动于外,脏腑、神经、五官百骸动则皆动,静则皆静,神意气劲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者也。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硬。”④杨振铎老师谈到:“上肢放松,必须通过沉肩垂肘、坐腕舒指,放展它、松开它,越松越有劲。”又说:“希望做时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放松,内劲就贯穿,意念就集中。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就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以上前辈大师们说的“松”,可见无论在练拳和推手中松的重要性。所以“松”是练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是太极拳的灵魂,决不可掉以轻心。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松呢,杨振铎老师讲:“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首先,要心气放松,即以心意相守于丹田,神意内含,以存静养,然后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其次,肢体肌肉放松,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节节松开贯穿,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做到陈微明前辈所讲的:“推其手,腕松开;推其腕,肘松开;推其肘,肩松开;推其肩,腰松开,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节节松开,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第三,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近一二百年来,先贤宗师不断在实践中演练,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是真理性拳艺。如练来练去,内功不上身,究其原因,是在把握“用意不用力”的认识不够准确。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得很清楚:“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故太极拳重在锻炼精神,是神意气的运行,纵然是意,也要出于自然。多在动作上沉着的想象。毫不造作,不拘谨、不张狂,不追不贪不过不散。不要刻意的去做一些动作,切忌用拙力,用意则养,用力则伤。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非常准确的练法。第四,杨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所以千万不能失去自身的绵软,因周身运动往复,皆精神意气之运动往复,日久用功自能出真功。第五,杨振铎老师说:“要松,要松,但不能空”。固“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不能软塌塌的松,不是松懈的松,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惟自尾闾至百会要有意气一贯,所谓“满身轻利顶头悬”也。第六,克服一些不松的现象:揪着心、拿着劲、端着架、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如有这类毛病是放不松的,也就练不出真功夫。

杨氏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注重太极拳内功的培育,非松不可。太极拳的特性就是要求凡练太极拳者“一举动,俱要轻灵”。“口腹不可闭气,腰腿四肢不可起强劲”。练到内动不令人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柔腰百折若无骨”,松到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这样高标准的松,太极拳特有的好处自能体现。体用兼备,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总之,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明体用之要义,而论致用,必先在体上下功夫,体为本,用为末,体全则用备。若论养生之道,则更无论矣。过去,传统杨氏太极拳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进行,而且内外有别,尤其心法更是严格。而“五大拳论”、“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更有“杨门传抄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则是我们今天练习太极拳的体用大全,心法指南,秘法要诀。但非得有师承、有悟性、有恒练,三者缺一不可。如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进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敌。

我自2002年列杨师门墙后,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上进,但也仅有一些粗浅体会,今天以此篇,杨振铎老师拳理之要点及自己习拳之所感,愿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同磋裨益。同时以《体用全书》等为楷模,痛下苦功,练真太极拳。也是杨振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看杨澄甫之拳架,潜心临摹,细心揣摩,在做每一拳每一式,看与杨师拳架有什么差距,看是否和拳论哪一句能对上,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练太极拳,难就难在自己的意识挡住,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
由于水平所限,所述难免有缺憾之处,敬请同仁拳友指正。





欢迎光临 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http://www.ottawabeijing.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