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new 于 2016-3-8 00:15 编辑
1 h& D* g3 O- E& P/ o# u1 l: z7 L7 t* |# n! b+ i) J. d- p: e
8 \! x! t# m3 @1 D! `! r! W5 g- F
" b4 J" N& R6 B, o2 L/ P9 S过年之童年篇-----献给离开我多年的父母5 t0 D, B1 _8 a4 T, r6 i2 ?7 X7 ^6 e
4 a5 w. U* C R0 T" q8 N
现在已经是北京时间的大年初一的凌晨,今年的春节是我40年来在海外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次一家三口自己独立的过春节。我住的地方是加拿大大西洋东岸的一个港口城市,这没有什么过年的气息,华人少,没有那种张灯结彩、放鞭炮、合家团圆的喜庆氛围。此刻,我坐在窗前,今天的天特别好,蓝蓝的天,暖暖的太阳,望着窗外,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今天我想把童年时候的过年的点点滴滴讲出来,献给离开我多年的爸爸妈妈,献给远在万里之遥的挚爱亲朋.........
. R* y! @* j% Y% g& J% o! ~' @' C- G) R
( t$ v7 E! W+ g% O, [6 X
我记忆中的小时候过年回想起来总是甜甜的、美美的。那种美好的回忆伴随我度过整个八十年代。我家在东北边陲的一个煤城鹤岗,离原苏联只隔一道江。记忆中的八十年代,那的冬天特别的冷,西北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也特别大,经常大雪封门。; l1 X1 G2 c( z8 T$ }
9 ~/ t# e( Z$ P6 \
5 a- w3 ?& C0 v B: F' p 童年时我家特别特别的穷,我家有四个孩子,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爸爸和妈妈都是煤矿的工人,妈妈很年轻的时候就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6口人的生活主要是靠爸爸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最要命的是我的大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爸爸收入的一大部分要给姐姐买药看病。记忆中妈妈好像总去亲戚、邻居那借钱来贴补家里。为什么童年过年的记忆在我心中那么美好,就是因为我们平常的日子过的实在是苦。在记忆中,平常我很少能吃到细粮,每天基本是玉米面,或者在玉米面中加一点白面蒸的发糕或馒头;菜基本是白菜,土豆,萝卜,冬天会多一点酸菜,平时是很少吃肉的,妈妈会买来猪大油(荤油)放在坛子里,做菜的时候放一勺。我穿的衣服也是带很多的补丁,或者是哥哥穿过淘汰的衣服给我穿。
& u6 Q! E# \/ c2 N2 y
9 ~; e! ]. T2 z) r7 H- V8 D
" v2 h& y5 L4 i4 H' E6 Y 那时特别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我可以吃到肉,还可以有新衣服穿,还可以有压岁钱、放鞭炮。现在看着儿子壮壮这一代人对年的概念越来越淡,有时我会很伤感。因为他没有过苦日子的经历,没有体会到盼过年的那种滋味........! w4 U0 Q& ?4 p+ C, d# q+ Y B
+ J! i; y" W' i. b* X _
/ C8 @2 y, x: Z5 o) R% [" A) ` 我印象中最深的小时候过年经历是1984年。那年是鼠年,我11岁,我上小学四年级。一进入腊月,我就开始急切的盼着过年的到来,那时的很多东西还是要凭票供应的,周六人们还上学,上班,只有周日休息。- F1 P( r0 I8 f/ r" q. F; B
& v& {- ~5 X4 X" D$ r8 T
# Y0 U; m, j, b: \# s. {) L9 ^ 进入腊月,遇到周日我很早我就会起来,陪爸爸或妈妈去家附近的一个国营的副食品商店买瓜子、花生,好像是每人限购2两,我家六口人能买一斤多吧,还能买六斤猪肉,六斤带鱼。妈妈会平时养几只鸡,过年时候会杀一只。我印象中好像大人每周都会去采购点东西。腊月里特别冷,我穿着东北话叫绵芜录(妈妈做的厚棉鞋)的鞋,戴着一把撸的棉毡帽子,只露着两只眼睛,跟着爸爸后面去选爆竹和烟花,每次买些回来就摆在我家火炕上面的柜子上,每天拿下来数数,爱不释手......妈妈那时会给我买块新蓝布,让大姐给我做条棉布的蓝裤子,留着过年穿。记得那年年前我和爸爸去我们市里的老街基大百货采购年货,爸爸给我买了一件人造革的皮夹克,是西装式的,两个扣子的,花了10元人民币,我能感觉出他很心疼,我也是特别的高兴,我舍不得穿,买回去就放起来,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才舍得拿出穿上它。
* C% z4 n& | R% V8 z9 z, y( ]
7 S' |2 N" a E1 a5 s5 Z* l! V4 H4 }4 ^& C
一进入腊月25,我家开始扫尘土,打扫卫生,妈妈烧水打浆糊,买些白纸糊棚(屋顶),我打下手。腊月26或27就开始蒸豆包,馒头,还要油炸很多好吃的面食,然后放到屋外面的天然的冷冻储藏室里。那时,我已经开始练习书法了,爸爸让我帮他写春联,东北话叫对子,我记得爸爸念,我写:“宜入新春乐,金子堆成山,银子垛城垛,今年更好,来年更不错......”妈妈听着就在那嘿嘿的乐.......记忆中,过年时候爸爸最忙碌,我家每年都要树一个大灯笼杆,然后糊一个粉粉的或红红的大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十五。一般年三十的早上很早爸爸就出去了,会砍一个松树头绑到灯笼杆上,然后树起来。我为了多挣一些压岁钱,就写了一些春联给我老姨家送去,一般会有2块钱的压岁钱。
" c$ Z0 c- I3 Z) Q( o, Z, d- n$ W/ {+ }" t: F) L. g
9 q& ~7 N4 f4 _3 f2 E% _. z 在浓浓的期盼中,大年三十来了。记得那天一早我就换上了妈妈给我新做的衣服,感觉很美。小时候的大年三十,妈妈一般不用我干活,说怕我打破东西,不吉利。另外,那天是不能说破话的,也就是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讲。我们东北人一般那天吃两顿饭,同时晚上12点要吃年夜守岁的饺子。一早起来,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剁小鸡,剁排骨,一般我们要做六个菜或八个菜,寓意六六大顺和四喜发财。这些菜一般都是我平常吃不到的,如小鸡炖蘑菇和粉条、红烧排骨,红烧鱼等。下午三点准时开饭,我先去放爆竹,然后回来会大大的吃一顿,可以想象会吃的有多么饱。饭后我和我舅舅家里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表姐等一起去玩,然后会去我舅舅家看春节联欢晚会。妈妈则在家做年夜包饺子的准备工作。我舅舅家和我家就前后院,来回很方便。那时我家没有电视,我老舅家是一台星海牌的12英寸的小电视,对我来讲已经是很稀罕的东西了。我们所有人都围着那台电视机看那台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春晚。
$ `, w- P8 }, |. h/ L O1 Z9 L& e: t: E( _! y
. L6 a; `( r% W 我记得那年的春晚办的非常好,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响大江南北.......好像就是从那年一直到现在,春晚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道年夜大餐。快到11点多的时候,我就赶紧跑回家,因为要吃年夜的守岁饺子。爸爸在院子里拢一堆火,说是接神到家,还要烧纸给逝去的家里长辈。在做完这些工作后,我们一家六口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妈妈会在包饺子的时候放一个硬币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运气特别的好。那天晚上,我家所有的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寓意着新的一年都会亮亮堂堂。大年初一会醒的很早,在爸爸的带领下去给亲戚、邻居拜年........
) b% ?$ p- X/ J+ i+ ~) S
( Z m0 ]7 a% l7 a" Y1 G0 ]9 v9 r4 [ x- M9 R
童年时候的过年其实就是一种期盼,现在想想,那种期盼其实不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么?如今城市里的孩子很难有那种期盼了,因为什么都有了,平常的生活比过年还好,还有什么要期盼的呢?- y: k, a& u( K8 ]5 r2 f# u
+ x! c1 U" p4 j9 `0 I; u
% Q- ?2 Y) v' s w* |) S6 c5 I 岁月如歌,转瞬30年过去了,如今的我早已为人父,儿子今年正好也是他12岁本命年,就如30多年前的我。在北美,( y |: |2 N; b2 L
他度过了第一个春节,他不曾知道30多年前他的爸爸是何等的期盼过年,那时过年是多么让人留恋的一件大事。过年承载了我童年时特有的欢乐和幸福,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的那个下午.......感觉口水要留出来了,妈妈做的小鸡炖蘑菇,还有香香的红烧带鱼.......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幸福感!
4 V6 ?# D! ^/ c" 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