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标题:
全子的野鸭 作者:占全
[打印本页]
作者:
maXma
时间:
2015-3-17 21:01
标题:
全子的野鸭 作者:占全
本帖最后由 maXma 于 2015-3-18 09:27 编辑
3 o# }; N% d. G3 O3 X
9 J! }6 t0 `7 i$ h$ N7 x6 B
全子的野鸭
! t8 ]8 X, G3 X/ z" X% b; W G
/ Y3 B+ \: T, ^ p
作者:占全
# ^. h2 J- ]8 v; _
, @0 ]& l7 N, z2 L; B1 k! D
全子六岁的时候,一个夏天的早上,村里的大人下地干活,经过一片玉米地时,看到一只大鸭子带着一群小鸭子散步。
" A' S% k# j$ Y+ o6 Y+ X1 n
6 g$ s0 K# q( Z8 s$ ?, V' w/ Y# K
“嘿,谁家的鸭子还抱窝了呢!”
) S% @+ ]7 W$ Y4 S1 `4 o5 j6 M( P, |
9 S6 U+ o( p1 a t1 R" I
谁知话音刚落,扑棱棱,大鸭子飞了。小鸭子四处逃散。
% [0 ~1 u* r- J
6 Y8 O) Y" T4 [, q. f
“是野鸭子!”
- s2 G8 ]2 ]6 K- l2 G
' S9 q+ q6 i/ ?9 d Q
于是大家开始追啊抓呀...
' m e9 \1 k; ?) x/ m$ X
8 C6 g. A$ S. w. }
那天晚上,全子看见两只大野鸭子在村子上空盘旋、哀鸣了很久。
! |' z+ ?/ n" {6 n3 o2 A# u4 e
: ?. u9 y& [* [: H i1 ~
第二天, 二舅给全子送来两只小野鸭,淡黄色,毛茸茸的。全子高兴极了!从那天起,全子每天带它们到门前的河里去玩,给它们捉小鱼吃。慢慢地,鸭子长大了,并且每天早上自己去河里玩,晚上天黑前自己回家。野鸭子身材轻巧,走路飞快,像一阵风。不像家鸭子,屁股肥肥的,走起路来,扭啊扭的。
) {: y5 P! |* _3 r6 h
1 o0 w- U# b5 p0 x( [
有一天,一个邻居对妈妈说:
6 y7 j# q# l0 u% u: f; b/ m' o
5 Z, G% I$ f- D( y; W+ F' D
“你们家的鸭子在河里练飞呢,能飞挺远了。”
}& M9 q% U- H+ S7 m5 x
6 `6 K* l4 M4 I9 N
妈妈听了,就把鸭子的翅膀羽毛剪短了。
6 Q9 u7 N' |4 ?! M4 M, @
5 ^! D* u) O1 G! y6 ?
有一次下大雨,河里涨水,鸭子被冲到下游的水库。全家人加上来村里“支农”的解放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们赶回来。
9 A; |* y( w& n
4 O( G ?+ ?0 P& k. h
这对鸭子,全子养了整整两个春夏秋冬,直到搬家 。
- t# l/ i' K% g
& w& {9 Q0 g* M0 S2 r6 Y
后来呢?
+ {- x7 m% X4 t1 A% d/ G* d
% K$ I( Y( X3 e. S M
在一个贫穷的山村,饥饿的年代,还能有怎样的结局呢?
4 s& u y& z! N& [
- }2 } J7 U2 `0 n4 i" i8 R2 o
全子很伤心。直到长大以后,全子做梦,都还梦到那两只英俊的野鸭高昂地鸣叫着,从河里奋力起飞,然后高高地、远远地飞走了...
( l4 G& S" l- |1 u" i8 m# S3 R
+ d, E6 K6 y1 B4 `7 [, }! P
myducks.png
(61.24 KB, 下载次数: 3234)
下载附件
2015-3-18 09:26 上传
" K" Q! F& m8 K1 [: f& d: Q
0 E5 O8 z2 z1 Z/ \
6 T: t( j& Z# Q- f% F5 `) [
作者:
TangRuolong
时间:
2015-3-17 21:20
我在山东的时候,院子里养过鹅,那家伙可威风了,跟狗一样能看家,遇到生人就嘎嘎地叫着用嘴钳人,让它给钳一下,得疼老半天。
作者:
叔丁
时间:
2015-3-18 07:28
一缕淡淡的无奈,忧伤,游离于无辜懵懂的童趣,温馨美好的亲情,约定俗成的村居生活。这故事发生的是那么自然,随处可见,理所当然,可是读后,却有一种不安,怅然。好笔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至情至性,
作者:
jiangbo
时间:
2015-3-19 06:59
还能有怎样的结局呢? 为这对鸭, 鼻子酸了
作者:
小水
时间:
2015-4-7 17:40
为什么不留着下鸭蛋呢?
欢迎光临 渥太华北京 Ottawa Beijing (http://www.ottawabeijing.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